登录
退出
注册
中文
English
Русский
日本語
한국어
首页
要闻动态
政务动态
通知公告
热点头条
出国提醒
政务公开
机构职能
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外事找外办
领事保护
因公出国(境)审批
因公护照
因公签证
邀请外国人来华
APEC商务旅行卡
领事认证
附加证明书
外国人生活指南
礼宾礼仪
港澳事务
对外友协
友好城市
友好合作城市
荣誉市民和经济顾问
党建工作
政策法规
政策文件
政策解读
互动交流
在线访谈
征集调查
咨询投诉
公众留言
专题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动态
>
市要闻
向新而行 向智而进 向未来出发——“十四五”时期长春工业高质量发展述评
时间:2025-11-14 15:52
来源:长春政事儿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机器智能,厂房林立;热潮涌动,项目正酣。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跨越突破。长春,这片承载着共和国工业记忆的黑土地,在
“十四五”的奋进征程中,以工业经济的向上突围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奋进征程并非坦途。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长春工业以
“转型”为舟、以“创新”为桨,在压力下奋楫,在挑战中新生。一场关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深刻变革,正在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悄然发生。
五年间,长春工业的
“体格”更强、“气质”更优。产业格局之变,正是对新型工业化的生动诠释。从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到新兴产业“领跑”加速,再到未来产业“生根”发芽,一条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工业”这张名片被擦得越来越亮、越来越新——“新”在结构,“新”在动能,更“新”在质效。
变化,写在产业发展的坐标轴上:
“十四五”期间,“一业独大”悄然破题。2024年,全市汽车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降至58.3%;与此同时,其他六大产业完成产值突破3153.3亿元,较2020年增长35%。
突破,见于新兴产业的崛起路上:
2024年,医药工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9.4%,近4年年均增长13.1%;电子工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7.4%,近4年年均增长12.4%;能源工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2.6%,近4年年均增长7.8%……一批新质生产力正加速成长,成为长春工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劲引擎。
向新而行、向智而进、向未来出发的长春,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嬗变,诠释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代内涵,书写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
“长春答卷”。
追新逐绿加速推动汽车产业上台阶
产业因
“新”而活、因“智”而强、因“绿”而兴。
“十四五”期间,这片浸润着汽车基因的土地,以国家级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奏响产业链协同与新赛道布局的“二重奏”。2024年,长春整车产销再攀高峰,分别完成150.5万辆和149.9万辆,其中包括,新能源整车产销分别突破14万辆,绿色动能在“车轮上的城市”持续澎湃,成为产业转型的鲜明底色。
走进红旗繁荣工厂,智能化场景扑面而来:无人物流车沿着预设路线灵活穿梭,生产设备实时传输运转数据,机械手臂精准完成焊接、装配等工序。这座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工厂的现代化基地,自
2021年10月投产后,便成为“中国智造”的生动注脚。红旗品牌还发布了天工纯电平台、九章智能平台两项高质量创新成果,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变革的关键时刻,开启冲刺“加速度”。一汽解放则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新建的J7车型高端装配线,让自主品牌的“脊梁”愈发挺拔。
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让汽车产业链
“朋友圈”不断扩容。作为奥迪在中国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进展迅速。2025年8月,首款Q6L e-tron系列车型正式上市。项目规划50%供应商布局在30公里半径内,已吸引大批零部件头部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作为东北首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中国一汽与比亚迪联手打造了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项目一期已于2024年2月顺利投产,一举填补东北地区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的空白,完善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此外,一汽中车合资电驱动系统、富赛汽车电子二期等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长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整车及“大三电”系统初步完成布局。
智能网联的未来图景加速照进现实。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作为实现交通智能化的重要路径,正从概念加速迈向规模化实践。长春紧抓成功晋级国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的政策机遇期,通过全面打造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全力实现整车、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位一体”高效协同发展,努力推动全市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升级。目前,汽开区23公里测试验证先行区、净月潭文旅示范先行区相继建成。一条条智能道路、一个个示范场景,正让“车能说话、路会思考、云可调度”的智慧出行梦想逐步实现。
“十四五”期间,麦格纳、李尔、伟巴斯特等跨国零部件巨头相继落位,一汽富维、一汽富奥、一汽富晟等自主零部件企业茁壮成长,专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乘数效应”持续释放,为长春汽车产业向新向智向绿发展筑牢根基,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元协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向新笃行,方能行稳致远;聚势跃升,才能赢得未来。在汽车产业领跑的同时,长春统筹推进多元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具有长春特色的
“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愈发稳固。
光电信息产业,竞逐尖端。
凭借多年积累的雄厚产学研创新实力,长春不断加快
“追光”脚步。技术、产品持续上新,“首个”“首创”风起云涌。从一箭4星到一箭41星,长光卫星建成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希达电子首创开发出小间距“LED集成三合一”产品;奥来德建成国内最大规模的显示材料生产基地;长光华大制造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是全球通量最高的基因测序仪;光华微电子的晶圆探针台是国内首台商用12英寸全自动晶圆探针台;长光辰英的单细胞分选仪实现我国首台单细胞分选设备产业化……
2024年,围绕“芯、光、星、车、网”五大重点领域,长春光电信息综合产值达到900.2亿元,同比增长7.1%,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勇拓前沿。
在长春,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康宁杰瑞地舒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我省首个单抗产品;金赛药业重组人生长激素占国内市场份额
70%;百克生物鼻喷冻干流感减毒活疫苗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行动计划,同时,研发生产国内首个带状疱疹疫苗;圣博玛生物获得国内首款“聚乳酸面部填充剂”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全市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助力新产品、新技术、新平台多点突破、迅速成长。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同比增长12.5%。
高端装备领域,突破不断。
在高端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出
“国之重器”,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春力量”。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低运量车辆”获评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完成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超导电动磁浮试验样车正式发布,中车长客、中机试验等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24年,全市高端装备产业完成产值551.1亿元,同比增长5.4%。
拥抱光电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一个个新蓝海,长春产业新版图气势如虹。从
“一业领跑”到“多业并举”,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长春工业正以崭新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数智赋能以焕新之姿铸制造业优势
从高端装备到精密芯片,从工程机械到新能源汽车,长春制造业一路走来,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产业升级不进则退。如何守住制造业的优势不褪色?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这就是长春的答案。
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具有明显技术特点的制造业企业,其生产一大痛点就是不能实时掌握生产进度。数字化转型针对基础数据、销售、采购、生产、库存、财务、决策分析等形成闭环式管理,实现生产业务一体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汽解放
J7整车智能工厂就是最好的例子。工厂通过“自动化、柔性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新模式,实现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通订单、产品、制造三大核心数据流,构建行业领先的工厂数智化运营体系,在生产作业、质量控制、物流配送、能源管控、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实现效率、效益、成本最优,全面提升制造快速响应能力,全方位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与过去通过巡查、电话呼叫、线上工作群提报等方式掌握现场信息相比,工厂有效减少操作人员236人,自动化率提升11%,生产效率提升11.4%。
无论是
“智能化改造”还是“数字化转型”,都表明了长春制造业不守旧的决心。2023年9月,我市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通过充分用实和用活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截至目前,全市1460户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后,流程会不会更加复杂?会不会水土不服?
针对这些疑虑,我市科学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建立试点企业库,组织行业专家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
“县区行”“行业行”系列宣讲活动近30场,参加人数超1500人次,遴选推广1000余个“小快轻准”产品。紧盯数字“新富矿”,我市实现从“挖煤炭”向“挖数据”转变,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一汽繁荣5G工厂、中车长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机械九院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启明信息工业互联网创新领航案例等20多个重点企业和项目入选数字化转型“国字号”示范案例场景。“智改数转”让企业更“高效”、工厂更“聪明”、经济更“高质量”。
挥毫写就
“十四五”答卷,高质量发展的篇章仍在续写。
五年的实践证明:唯有
“向新”,才能突破瓶颈、重塑优势;唯有“向智”,才能赋能传统、决胜未来;唯有坚定“向未来”,才能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育先机。
向新,向智,向未来
——长春工业的航船鼓满风帆,正驶上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编辑:李杰 复审:周熠炘 终审:欧硕